近期,由西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2025西藏研学游”活动以小型学习交流会的形式在拉萨宣告圆满结束。此次活动在拉萨与林芝两地同步展开,来自中央民族大学、四川美术学院、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拉萨那曲第二高级中学以及成都外国语学校的24名师生在专家学者和西藏资深研学旅游从业者的带领下,以“文化+自然”双线的方式,深度体验西藏的历史底蕴与生态奇迹,探索研学旅行与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 拉萨篇:解码千年文明密码在拉萨,学员们从博物馆到古建,展开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西藏博物馆内,千余件文物与数字展项串联起高原文明的发展脉络,从卡若遗址陶器到金瓶掣签文书,印证了西藏与中原文化的血脉相连。在布达拉宫,成成员们沿着白宫、红宫的层叠建筑拾级而上,在鎏金宝顶与唐卡壁画间解读民族交融的璀璨史诗;罗布林卡园林中,藏汉合璧的造园技艺在专家的讲解下生动重现,学员们亲手触摸藏式榫卯结构,感悟文化交融的匠心。非遗活化项目让传统技艺焕发新机,在雪堆白艺术中心,矿物颜料光谱分析揭示唐卡色彩的分子密码;藏香制作工坊里,柏木与藏红花的香气随色谱实验数据“可视化”,科学手段为非遗传承注入现代逻辑。八廓街厚重韵味让同学们不断沉思,学员们手持平板对比1904年街景照片,在夏扎大院的砖瓦间触摸民族团结的温度。 林芝篇:探秘高原生态史诗转场林芝后,三条研学线路揭开自然奇迹的面纱。色季拉山上,中科院专家带领学员追踪海拔梯度植被变化,从低地灌木到高山草甸,植物应对极寒的生存策略令人惊叹;波密岗云杉林中,林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被写进生态监测小程序,学员实时记录物种数据。米堆冰川前,冰川退缩的轨迹与气候变化的关联引发深思,地质专业学生采集冰芯样本,解码万年环境密码。 研旅融合:传统与未来的双向奔赴活动实施“学术导师+非遗传承人+实地操作”教学模式:来自四川美术学院的硕士研究生用Python分析唐卡色彩数据库,藏族工匠指导西藏大学的学生研习唐卡画作,中科院研究员亲手指导来自成都外国语学校的高中学生操作科考监测仪器。专家学者的深度指导和师生们亲手操作贯穿活动始终,让文化记忆可触、自然变化可测。
|